鄭和是明朝歷史上的朝中大臣,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航海家。
在教科書中,我們都曾學過鄭和下西洋一課。然而你知道嗎?教科書上所講的只是一些只言片段,真正歷史上還隱藏著許多教科書無法告訴我們的秘密。
宦官鄭和
鄭和原名不姓鄭,而是姓馬,本是云南的貴族。不過當時馬家仗著家里有權有勢,不斷在邊境騷擾老百姓,遭到了朱元璋的打壓,因此鄭和一家也逐漸沒落。
而鄭和在這場紛爭之中留下了自己的小命,還成為了一名宦官。
之后的鄭和進入明朝朝堂上,在朱棣的身邊謀了個職位。而此時的朱棣還是在藩地上頗有名望的燕王。
朱元璋在長子朱標死后,立了朱朱允炆為皇太子,他怕朱棣等人仗著手上的兵權作亂,于是將朱棣幾人都調往了邊遠之地。
朱元璋死后,建文帝即位。
但建文帝因為整日擔驚受怕,怕朱棣起兵造反,于是便想到了削藩之策。
此時朱棣被逼上絕路,發動了靖難之役。
因為鄭和出生貴族,從小就飽讀詩書,自身也閱覽了無數的兵書,在軍事上頗有造詣,所以這場靖難之役,鄭和沒少在一旁為朱棣出謀劃策。
后來朱棣打了勝仗,而鄭和因為為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,受到重用。
當然,朱棣坐上了明朝皇帝的寶座之后,還是心有顧慮,因為此時的建文帝已經不知所蹤。
他怕朱允炆帶著舊朝的勢力殺回來,把好不容易收入囊中的明朝又給搶了回去。
而偏生此時民間有傳聞,說建文帝乘船去了海外。朱棣心想難怪他派人將整個明朝天下翻了個遍,都沒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。
于是朱棣準備派一個信任的大臣乘船去海外尋找。而鄭和就是朱棣中意的人選。
到這,似乎我們后世所熟知的鄭和下西洋故事就開始了。不過這都是民間傳說。
后世人根據分析歷史和當時的時事,推測出朱棣讓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,其實是為了宣揚明朝的國威。
畢竟當時的明朝邊疆時常受到其他國家的騷擾,而外部也有許多的勢力對明朝天下虎視眈眈。
鄭和下西洋
鄭和下西洋,為的是將明朝的國威發揚出去。一來可以鎮壓那些時不時跳腳的小國家,二來也能讓那些仇視或者不了解明朝的人,因明朝繁榮昌盛的國力而佩服朱棣這個皇帝。
所以鄭和下西洋的背后,其實也隱藏著一個小秘密,那就是朱棣想要炫富。
據悉,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所帶的船隊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大的船隊,光是鄭和所在的寶船便整整收納了兩萬多人,這也象征著明朝在造船技術上的先進。
而鄭和下西洋一路分別經過了菲律賓、泰國、越南以及非洲。
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到達了蘇門達拉島,也就是如今的印度尼西亞。
據悉當地的國王還曾請求鄭和幫忙鎮壓欺負他們的暹羅,而暹羅便是現在的泰國。
鄭和二話不說帶著明朝士兵成功擊退了暹羅人,國王感激涕零,說要到明朝參與朝拜以及去進見朱棣。
鄭和下西洋的第三次,來到一個不知名小島。
因為鄭和下西洋帶了不少的金銀珠寶和明朝的貴重物品,所以鄭和每到一個地方,都會將這些名貴物品送給當地的人,來彰顯明朝國威。
而鄭和這次到的小島上,有個非常貪財的國王,他想要搶走鄭和船上所有值錢的寶物。
鄭和提前知道了此事,便直接帶著人闖進宮中,制服了國王那群蠢蠢欲動的手下。
其實從鄭和下西洋的三次經歷我們都能看出,鄭和往外撒了不少的錢財。因此從第四次開始,鄭和也希望將國外的寶物帶回明朝。
這次鄭和走了另外一條水路,來到了非洲這個國家,也是在這里,鄭和見到了明朝沒有的神物。
據悉,鄭和將神物帶回明朝之后,朱棣等一眾大臣都管它叫麒麟。
但他們不知道的是,這個麒麟其實就是我們如今的長頸鹿。
而鄭和下西洋的第七次,不幸在途中去世,最后被安葬在了弘覺寺。
鄭和的去世也標志著中國古代航海的結束。雖然日后明朝也曾派鄭和的副將王景弘重新開始航海,但始終沒有鄭和下西洋這么的有名。
在技術落后的古代,鄭和每次下西洋的海路路程都在逐漸遞增,這也標志著當時的明朝在航海技術上的不斷進步。
鄭和下西洋前前后后共七次,不僅將明朝的威嚴傳遍各地,鄭和更是在中國的航海史上留下了名字,讓后世都稱贊不已。
語音朗讀
鄭和下西洋(明朝時期,鄭和曾七次下西洋!歷史上那些教科書沒有告訴你的秘密)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